书号不再是最大的问号 出版业迎来民营时代

您当前的位置 :宁波出版社 > 新闻动态 正文

2011-10-25
  •     节前夕,凤凰卫视的节目《问答神州》中,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公开通过媒体表示,要尽快地打通民营出版业与国有出版业接轨的通道,让民营出版业由体制外变成体制内,能够同样参与书号的申请。他同时提到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并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出版创意产业园区,里面集中了北京优秀的民营出版企业,它们可以单独申请出版图书。    

        书号,是一本书进入全球商品市场的通行证。中国内地自198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国际标准书号(China Standard Book Number),至1988年1月1日完全取代原用的统一书号。与全球很多国家书号申请制度不同,在中国书号是由新闻出版总署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全国500多家正规出版社。这500多家出版社占有着全社会的书号资源。没有书号的图书只能称作内部资料,不能在市场上公开发行。

    1980年代,是个全民阅读的狂热时代,人们对图书的需求远远不是国家批准注册的正规出版社所能满足的,中国民营出版随之迅速崛起。但多年来摆在民营出版面前的一个尴尬就是书号问题。他们申请不到书号,不能自由出版,他们唯一的途径只能是名义上和出版社合作,实为购买书号。

    于是,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一个正规出版社卖出书号坐享民营出版利润的过程开始出现,这既是一些国有出版社不断萎缩下去、也是民营出版发愤图强不断壮大的过程。书号作为体制内外的身份证明,在今天还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而在不断的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民营出版是否已经在这个行业内得到一种真正的归属?图书文化出版那个制度性的"墙"是否已经名存实亡?

      再回首:背影已远走

    到今天,民营出版业的人都会津津乐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黄金年代"。整个民营书业的发展是从下游的图书市场批发起步的。据北京天则书店公司董事长王文亮回忆,民营书业开始也没什么订货会,就是到北京找个饭店,然后给各地的经销商发订单,谁想订货就背着现款来要书。当时人民币票面最大金额只有10元钱,许多经销商用蛇皮袋背来,一摞摞钱就摆在床上。此时政府对民营出版策划机构采取了默许态度,既不承认,也不轻易否认。全国形成了以长沙黄泥街、武汉武胜路、西安东六路、北京金台路为核心的四大民营书刊批发市场。

    随着图书印刷、发行环节的依次开放,下游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上游环节由于垄断仍保持着较高的利润,民营资本改变散兵游勇的作战方式,一批公司制的民营文化公司诞生。

    光明日报出版社副总编徐晓在《当代中国民营出版的演变》中写道:"1994年,当时要出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五卷本作品集,大江是纯文学作家,市场风险很大。引进出版需要投资几十万元,出版社无力承担风险,只好与民营公司合作。结果,这套纯文学丛书,几个月之内销售达十几万套,成为1995年书业的神话之一。"

    尽管如此,书号还是民营出版公司最苦恼的问题。因为"书号"是国家计划下的产物,只有经过国家审批的国内出版社才能每年从新闻出版署那里被分配给书号,民营出版公司要是想出版图书必须与国有出版社进行合作---书号合作。于此,很多国有出版社将出卖书号给民营出版公司作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由于书号合作方式复杂多样,很难简单计算出一个书号的价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出版公司老总说:"一个书号到底多少钱,我真的说不出来,这必须得让财务刻意算一下。因为都是批量买,而且不是一次性买断,而是分批来付的。"北京阅读纪有限公司介绍,他们一年要出50多本图书,每年要为买号多付出100多万元的费用。

    据记者进一步了解,每个书号的价格一般从四五千元到五六万元不等。不同出版社的书号价格相差很大。一般中央出版社高于地方出版社,品牌出版社高于非品牌出版社,效益好的出版社高于效益差的出版社。

    民营出版公司虽然为购买书号支付了不菲的费用,但在最初却得不到在书的封面标注本公司名字的权利。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先后由两家出版社出版,在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和中国海关出版社,但是这本书从策划、印刷到发行都由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一手包揽,在书的封面上却找不到"磨铁"二字。

    其他如《小团圆》、《杜拉拉升职记》、《盗墓笔记》、《藏地密码》、《求医不如求己》、《黄帝内经使用手册》这些畅销书也出自民营出版公司或合资公司之手。但读者对真正的出版公司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并不熟知。

    "在政策没有完全明朗之前,我们总觉得自己游走在一个灰色地带,总觉得做的事情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因为看不到明天,经常会软弱,有退却的情绪,毕竟不知道明天是不是还能够做。这么多年,是扛过来的。"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总裁沈浩波道出了民营出版公司的生存心理状态。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民营出版业更上一层楼。他们广泛参与到教育出版、大众出版、专业出版、数字出版各个领域,并在每个细分领域形成一定的品牌。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出版领域,基本是以民营书业为主导的。

    越来越多由民营出版公司策划出版的图书封面上不再只是标示所合作出版社的名字,还包括了民营出版公司自己的名字。比如由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策划出版的《杜拉拉升职记》封面就能找到"博集天卷"的字样。

      民营出版的变脸:书号已如鸡肋

    1998年,是满怀热血的青年人杨文轩步入出版业的第一年。经过多年打拼,现在他已经是华文天下图书公司总编辑。他起初来北京,抱着自己的书稿想出版成书,结果就像所有青年人的梦想一样,这个出书梦很快就破灭了。后经人介绍,他加盟了一家小的民营文化工作室,从此在出版业越“潜”越深。

    杨文轩不愿向《法治周末》记者再谈及他将近20年的出版经历。因为他觉得讨论他的经历、那个时代的民营出版、书号放不放开,和当今面对互联网的巨大革新和数字出版的飞速发展,都毫无意义。

    “在2006年前,我还特别热心地参与给民营出版合法身份的探讨,并做了一些努力。因为我看好民营出版的前景,对民营出版信心十足。”他对记者说。

    但2006年后直到今日,他已经彻底对传统的民营出版丧失了信心,这也是华文天下图书公司乐意被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收购、涉足数字出版的原因。

    他觉得传统民营出版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柳署长说将民营出版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我乃至很多出版人都不关心这些了,我们更关心的是民营出版如何迎接技术的变革。”

    杨文轩说,民营书商“被收编”的事情也时常出现,比如2003年,湖北长江出版集团与“金黎组合”(金丽红和黎波,均为知名图书策划人)组建北京新世纪文化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2007年,北京出版集团与北京时代新经典文化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十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08年,辽宁出版集团与路金波组建了辽宁万榕书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且收购智品书业有限公司;2009年,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旗下的江苏人民出版社与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宣布合资成立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吴晓波也说:“书号的意义会越来越小。政策和环境问题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已经没什么影响了。你可以看到,只要不是教辅这样的垄断领域,无论是财经、健康还是文学,都以民营出版为主了。”

    长期从事法律图书出版的资深出版人蒋浩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有没有书号不重要,关键还是图书的质量、市场。“只要有好的选题,不管和哪个出版社合作,都会获得成功。”

    他说,民营出版和国有出版各自应该利用好各自的优势,国有出版有品牌效应和产品优势。民营出版的选题、人员、机制都比较灵活,就算给了民营出版书号,在选题方面也要控制,不可能完全放开。“但完全放开是迟早的事儿,将来总会有完备的新闻法、出版法,将这些都纳入到法律的规范当中。”

    北京时代光华图书有限公司涉足民营出版这十年,深刻体会到了与国有出版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关系。从选题策划由时代光华完成,出版审报环节由出版社完成,渠道发行双方共同完成的模式,发展到与出版社共同成立图书策划编辑事业部的方式。

    北京时代光华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光海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出版社实现社会和经济双效应,这是由他的出版物的影响力来决定的,而具有影响力的图书一半以上均来自民营图书策划公司提供的选题,民营出版策划公司的选题落地一定要由出版社的出版平台资源来实现。两者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扮演着市场互补的角色。

      政策的怀抱:欢迎回家

    秋天的德胜门愈显其古风,相邻其下,一片富有现代商业气息的灰色高楼即是柳斌杰署长提到的"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法治周末》记者来到这片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附近的园区。

    园区已建成的基地分散在两个区域:德胜国际中心B座和北京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创意大厦。

    园区于2010年5月10日挂牌成立,面积约20万平方米。记者在楼内大厅的公司名录中,看到里面入驻的民营出版公司有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北京时代光华图书有限公司、北京新华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民营出版公司以及凤凰网等数字媒体。而与之前媒体报道的已有32家出版创意企业入驻一说,这里未免还是显得门庭冷落。

    王光海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据他了解,入驻的民营出版公司需具备的条件没有明文规定,任何民营出版公司均可提出申请,但会有对民营出版公司的品牌、规模以及在市场上出版的图书的影响力进行考量这些不成文的规定。

    政策的大门显然已经为民营出版敞开。

    "这个创意产业园区内的民营出版商不用东奔西跑找出版社合作,而是可以定向找产业园区内的出版社。"百道网总裁程三国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漆峻泓也说,公司以往到全国各地找出版社合作,让公司浪费了大量财力、精力。这存在合作出版社过多、过于分散,合作流程过多,不便管理的问题。如今得到了改观。

    磨铁公司还获得了出版创意产业园区的优惠,原租金为每天每平方米6元,如今给他们的是每天每平方米3元,1年就能省下200万元。按漆峻泓的说法:"打拼快10年了,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头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为入驻企业提供出版平台服务的是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由原京华出版社转企改制而成,入驻企业与该公司采取了项目合作、利润共享的全新模式。出版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选题论证、三审三校、图书印刷服务,入驻企业自己负责图书策划、设计和包装、市场运营。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还为园区企业提供书号,而且民营公司可以在封面上署名。博尔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要民营出版公司上报的选题有价值,就可以拿到书号。

    因为有出版服务平台选题论证和专家审读的把关,产业园区内的民营公司也开始涉足主旋律图书。由磨铁公司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合作的最新主旋律作品---《忠诚》已于今年9月问世,作者是全国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

    随着入驻企业的增多,产业园区还将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成果奖励等形式,加大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

    2010年1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被称为新闻出版业的2010年"一号文件",《意见》首次让民营资本同国有出版社之间的合作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了,出版的风向标再次发生变化。2010年,万榕书业创始人路金波一个巨大的转变是,他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数字出版中去。"以前我的精力只有5%在数字化出版上,但是今后我会放更多精力。三年之内,我的精力比例会增长到50%。也就是说,以后万榕会是线上和线下两条腿走路。"他认为,万榕如果不加大在电子出版和原创方面的力度,光靠现有的知名作家是很难维持市场份额的。

    沈浩波在谈到民营出版的未来时,说道:"作为一名民营出版的从业者,在整个出版格局中,我更愿意相信我所属的这个群体。30年市场摸爬滚打的淬炼,孜孜以求的运营管理的进步,更新换代的活跃思维,注定了这批人才是真正有能力扛起中国出版产业重担的一群人。这是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切利好的群体,也注定是懂得知恩图报的群体。在未来的文化产业格局中,只要给予他们最起码的信任,他们一定会在产业升级、文化责任、文化产品的输出等各个方面承担起重担。" (作者:邬蕾)

  • 法治周末
宁波市甬江大道1号 宁波书城8号楼6楼(31504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许( 浙)字33号 浙ICP备1106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