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请慎出恐怖图书

您当前的位置 :宁波出版社 > 新闻动态 正文

2011-10-30
  •   “恐怖文学”之流行,是当下文坛的一大现象,惊悚、盗墓、穿越……多与恐怖有关,有的图书直接标榜“吓死你不偿命”。恐怖往往与怪诞有关,以其强烈的冲击力影响人的神经,产生震撼、怪异、诡谲、惊悚的阅读效果。作为成年人,大都有过小时候又惊又怕又爱听鬼故事的经历,既听得汗毛直竖,不断往人堆中钻,又舍不得离开,想知道结局。由于恐怖文学是一种无中生有、虚无缥缈的幻觉演绎,因而建构此种莫须有的诡谲世界无疑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叙事技巧。正是从以上角度着眼,恐怖文学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这主要是对具有分辨和抗压能力的成人读者而言。而且,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长期沉迷于恐怖文学或恐怖电影的刺激之中。很难想象,一个长期沉溺于恐怖小说中不能自拔的人,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而“恐怖文学”对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认知抗压能力和成熟人格尚未形成的青少年,特别是儿童而言,恐怕就是弊大于利了。之所以这样说,根本原因是,未成年人的阅读接受心理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由于人生阅历、社会经验、文学鉴赏能力与认知抗压能力的丰富与成熟,成年读者是在一种“明知是假”的阅读状态下进入的,一旦从作品中脱离出来,也就完成了“明知是假,姑且当真”的阅读所带来的精神刺激,重回太阳当空的现实。但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则完全是另一种状态。他们的阅读具有“同一性”与“同化性”,即以一种完全“信以为真”的阅读期待与接受心理进入文学作品,并进而与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主客不分,与其同一,以己身同化于艺术形象、代替艺术形象。所以少年儿童的阅读是一种较彻底的情感投入与生命体验,年纪越小越是如此,他们会为作品人物的有趣遭遇哈哈大笑,也会因作品人物的不幸命运而难过落泪。因此,优秀文学作品会深深影响少年儿童的精神素质,使之终生受益;相反,少年儿童如果接受黄色、暴力、恐怖以及负面价值观的影响,则很有可能会伤及心理,甚至留下终生的精神残缺。少年儿童的这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阅读接受心理,要求成人社会尤其是少儿文学、少儿出版、少儿传媒、少儿文化工作者,必须具有自觉的文化担当意识与社会道德良知,向少年儿童提供引人向上、向善、向美的读物,使其成为他们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食粮。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恐怖文学”属于“无中生有”的创造性想象,和科幻文学、童话有某种类似之处:超现实、夸张、变形、魔法、拟人、时空错位与穿越,都是其重要的艺术元素。文学如果仅仅是再现、摹写生活,那就失去了它的艺术魅力。因而文学的审美创造无论在什么时候,总是与幻想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以“鬼怪”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历来不乏精彩之作,如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当今少儿文学创作中也不乏成功之作,如上海周锐的小说《鬼魂的假肢》、浙江汤汤的鬼精灵系列童话《到你心里躲一躲》等。

      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文学,更没有儿童文学。但现在需要警惕的一种现象是,由于受一些引进版少儿恐怖冒险小说的影响,又由于受盗墓、穿越、灵异类等畅销小说的濡染,当下的少儿类恐怖小说似乎出现了某种偏差:为恐怖而恐怖,为写鬼而写鬼,充斥着吸血鬼、幽灵、巫婆巫师,弥漫着暴虐、血腥、险恶的气息,一些作品甚至传达出混乱的价值观,既失却了文学品质,也丧失了少儿文学应有的思想质地。这让人感到不安,特别是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感到担忧。应当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传播取得了骄人业绩,大批优秀作品已成为少年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劣质童书对孩子的成长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不难想象,当孩子们浑身鸡皮疙瘩地一本接一本阅读充满鬼魂尖叫、嗜血怪物、暴力场景的恐怖童书时,他们的精神状态将会受到何种影响。事实上,不少孩子看完这些所谓“练胆”的书,已被吓得不敢独自在家、晚上不敢上厕所,或被恶梦惊醒、老是害怕窗帘后面蹦出个吸血鬼……

      少年儿童需要培养勇气、胆量,需要养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但这种精神不是靠低劣暴力的少儿恐怖图书“磨砺”的。还在“五四”前夕,鲁迅先生就希望全社会“用全副精神”,养成我们中华民族下一代“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才是我们的孩子所需要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勇气和力量,可以来自《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鸡毛信》、《神笔马良》、《飞向人马座》,来自《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中外优秀少儿文学,很难想象充满嗜血怪物的恐怖童书能带给小读者什么积极的影响。

      童年的成长,事关将来的人生。今天的孩子看什么书长大,直接影响着民族未来的素质与命运。一切与民族未来相关的行业,包括少儿出版业,双眼不应只盯着码洋与利润,打擦边球忽悠孩子与家长,而应当担负起传播精神食粮,传播社会道德良知的责任与义务,为少年儿童多出书,出好书。现在有这么多的书商热衷于鬼故事,却没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不怕鬼的故事》。曾记得冯雪峰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专为小读者写过一本《鲁迅先生的故事》,其中有一篇鲁迅先生不怕鬼,半夜遇“鬼”用脚踢“鬼”的故事,还被收入人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笔者和同龄人正是这篇课文的受益者,使我们从小明白了世界上本没有鬼的道理,因而即使以后阅读鬼故事之类的恐怖文学,也就只是“姑妄听之”而已。可惜这篇鲁迅先生踢鬼的故事,已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找不到了。

      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永远需要阳光,需要温暖和爱,需要优秀文学作品的滋润,持续升温的恐怖文学作品引进与炒作,可以退烧了。

  • 人民日报
宁波市甬江大道1号 宁波书城8号楼6楼(31504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许( 浙)字33号 浙ICP备1106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