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铺就通向未来之路

您当前的位置 :宁波出版社 > 本社新闻 正文

2011-11-16
  • 《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廖晓英著,宁波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小学教育不应逼迫孩子“成功成功再成功”,不应通过大量重复练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在浅层次上扩大知识结构,培养孩子乐于探索的学习兴趣,在快乐、发现和成长上用力。

      渤海大学 秦志学

      童年本应是简单而快乐的。但是,看着小学生们奔波于奥数、英语、舞蹈等各种特长班,纠缠于钢琴、绘画等没完没了的等级考试,当小学变成了纯知识、纯技能的获取,我们不禁要反思孩子的童年是否必须这样过,重新思考小学教育的内容和定位。

      在《小学还能这样上中国妈妈眼中的加拿大小学教育》中,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中国孩子快乐成长的经历。加拿大的小学教育,是在浅层次上扩大孩子的知识结构,是孩子带着兴趣探索周围世界、朝着合格的社会公民发展的过程。在经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之后,作者廖晓英得出结论,两国教育差别的根本在于教育理念的不同。

      呵护孩子探索的乐趣

      小学教育,更多的是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各种学科的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在孩子心中埋下认识自己和探索世界的种子。

      当小学没有呵护好孩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创新力不足也就势成必然。其实,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多地应该在小学教育中寻找答案。

      在加拿大的小学,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乐趣是学习的润滑剂。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孩子具体的知识,而是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例如,在手工课上,学生有机会学习制作机器人,感悟立体几何的魅力;在学校举行旧货买卖,教会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消费问题;科学课上,当学生把苏打粉放到醋里时,看着升起的一团小雾以及溶液中的大量小气泡,会感悟到科学的神奇魅力,真正爱上科学。

      加拿大的小学还开设了营养学教育课,旨在让孩子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每学期都有野外观察活动,学习加拿大的人文、地理、生物学等知识。教师也想方设法让孩子主动探究,如让孩子选择一种喜欢的动物,并全方位地了解动物的外表、饮食和生活习性。所有这些,旨在让孩子明白,知识是无穷的,学会如何探索这个世界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我国的学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有许多有趣的科学实验,在知识的深度挖掘上甚至做得很好。但是,小学是否需要培养高深的少年天才,小学教育是否要精英化,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在亲近自然、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上,我们显然做得还不够。其实,小学教育,更多的是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充分的空间,放手让孩子去体验各种学科的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在孩子心中埋下认识自己和探索世界的种子。

      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课外指导上,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我国小学教育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的图书资源匮乏,图书馆依然在沉睡。

      加拿大小学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让人印象深刻。

      刚上小学,学校就给学生发课外书。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学生把课外阅读书带回家。教师发给每人一个大塑料袋,里面放着一本书和一张读书记录纸,同时附有给家长的一封信,详细解释了班级的读书要求,并要求家长每天给孩子大声朗读15分钟,一周至少5次。在信中,教师还详细交代了家庭读书计划的实施方法,并罗列了阅读之前、阅读过程中、阅读之后的注意事项。

      在加拿大的小学,每个班上都有几百本适龄儿童的图书。所在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也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可以无限量地借书。据作者介绍,他们一家拥有的3张图书卡,最多可以一次同时借180本书。

      在加拿大的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的语言艺术课的分量也远远大于其他各种课程,而语言艺术课,最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在课堂上,高声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课,结伴和分组阅读也经常进行。事实上,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例如,每次阅读时,老师并不要求学生背手挺腰地专心听讲,而是让每人拿出一张白纸随意画画。而孩子的画大多与所读的故事情节有关。这样不仅帮助孩子集中了注意力,而且有助于他们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阅读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教育者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也开展了诸如“毛虫与蝴蝶”、“亲近母语”等阅读实验,但从全国范围讲,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课外指导上,我们在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上做得远远不够。换句话说,阅读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的图书资源匮乏,图书馆馆依然在沉睡,并未承担应起的作用,更不用说班级图书角。关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教孩子学会做人做事

      小学教育中如果忽视孩子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和义务的承担,无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以致于在未来的成长中,孩子不得不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小学奠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基础,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加拿大小学教育的定位之一,便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更多的是与社会主动衔接,在小学教育中注入公民素养的元素。学校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公益活动,如圣诞节前开展义卖,募捐到的钱用于购买数量可观的图书。每年安排一个自行车周,一切都是自愿的,让孩子接受环保教育。小学四年级,社会科学的课程开始引导孩子关心时事,阅读报刊。教师为此给孩子布置课题,让他们每周自行选择一篇新闻阅读,然后就这篇新闻在课堂上进行演讲。这种教育在加拿大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以贯之的。

      而且,从二三年级起,教师开始让孩子们分辨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老师会发给孩子们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具体内容。权利的部分包括有自己的名字和国家,有朋友,玩乐,过和平的生活,接受教育,有住所、吃得饱、穿得暖,有干净的水和空气;义务的部分则包括保护环境、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认真做家务,遵守安全规则,按时回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认真倾听父母、老师和发言的人说话。

      相对于谈一些宏伟远大的目标,这种教育注意让孩子切实做好身边的事,首先对自己的家人负起应尽的日常责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实际上,这也是在孩子心中注入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与之相比,我国的小学教育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许多孩子不懂倾听,不懂得遵守安全规则,不会做家务。而忽视了孩子应承担的义务,无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有时不得不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小学教育应秉承何种理念

      发挥孩子与生俱来的品格特点,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学习成为人类地球村的一个合格公民。这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应秉承的教育理念。

      该书作者曾在大学教书,特别注意华人孩子的表现,并常拿他们与西方孩子比较。在廖晓英看来,一类学生有开阔的事业、独立的见解,擅长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创造性比较强;另一类学生则比较被动,分析问题缺乏条理,思路也欠广阔,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遗憾的是,大多数华人学生属于后者。而两者迥异的表现,更多的是不同教育理念的反映。

      不同的教育理念背后是对小学教育职责与使命的不同理解。在加拿大的小学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简单、快乐、幸福。应该说,学习被动的孩子不会有探索的幸福。被作业和各种学习重压的教育也不会让孩子感到幸福。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而人的终极追求便是幸福。正如某学者所说,当我们高喊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我们却忘记了幸福的意义和价值。在最容易获得幸福的童年却不知幸福为何的孩子,何谈终生幸福?又如何能从所受的教育中获得真正成长必需的养分呢?

      发挥孩子与生俱来的品格特点,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学习成为人类地球村的一个合格公民。这是小学教育应秉承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父母也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像作者所描述的,“到了周末,西方家长更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踢踢球、骑骑自行车,更重要送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而华人父母把孩子从这个课堂送到那个课堂,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和才艺课程”。

      有什么样的教育,便有什么样的孩子。教师也好,家长也好,首先要明白,教育要顺应孩童的天性,给孩子成长的空间,最终指向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 搜狐网
宁波市甬江大道1号 宁波书城8号楼6楼(31504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许( 浙)字33号 浙ICP备1106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