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好书任务”随笔 | 读《我》:毁灭 · 成长 · 觉醒

您当前的位置 :宁波出版社 > 本社新闻 正文

2017-06-29
  •  

     

     

     

     

    6月的“十本好书任务”随笔

    关于一个女孩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

    一代人的青春写照 

    她在当时中国政治的中心

    她是历史漩涡中的幸存者

    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也回顾了大国的历史

     

     

    毁灭·成长·觉醒

    ——读《我》有感

    文 | 傅柳静

     

           “这是一个人的自传,也是一代人的写照,她回顾了自己的半生,也回顾了国家的历史。她对自己的清算,让我看到了成长与觉醒。”

           莫言这么对张辛欣说。

           张辛欣是谁?

           一个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工,一个“走后门参军”的战士,一个北京医学院的护士!她是记者,是经济学家,是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批掘金者!她还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是编剧,是影视评论家,是美国康乃尔大学、佐治亚大学访问学者……诸多的经历,造就她一生传奇,她把众多复杂的身份糅合在了自传体小说《我》中,字里行间,勾勒出一个个性鲜明、性格泼辣的军人女儿形象。

           在《我》中,张辛欣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以个人成长为线索,写出了五六十年人的青春激情与成长历史。

           她的初恋情人“苹果树——水手”,流放到穷乡僻壤的知青,在生产队穷到没有钱竖电线杆的条件下,他带上村里的年轻人去一百里外学习苹果树嫁接技术。从栽下苹果树开始,他便计算出了“用卖苹果的钱来换电,用电抽水浇地,再拥有像两百里外那样的水稻田……”自然苹果树最后没有收成,这位“苹果树”知青历经多年,终于在新时期回到京城,成为一名远洋货轮的政委。贫瘠的土地卷起滚滚尘土,浩淼的大海卷起滔滔巨浪,生活再动荡,也掩盖不住青春生命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那么多年,俩人就这么一直通信,在信件的往来中,热烈讨论文艺之于生活的艺术——音乐,但音乐并没有让他们走在一起,只让两个灵魂相互依靠取暖。

           她的胡同同学,以为早死了的“溜边鱼”,传说吸毒而死,又说贩毒时候被打死,结果却活生生成为一个经济学专家,满口套汇。欧元人民币美元,时隔多年,曾一度瘦成竹竿的脸,现在却胖的横比竖宽,裤腰带险些兜不住下坠的大啤酒肚。时代造人,在生活里浑水摸鱼,也有另一番收获。

           她打小一起玩大的伙伴“猴屁股85”,一生活出不羁,不翻天就不是他的范,偷东西高手,打架大腕,年少服刑时当车衣工,出狱后当个小裁缝糊口。灵活如猴精,成为京城走私大腕第一拨,又是北京私家车第一拨。他对数字有独特的兴趣,他迷赌博,在北京赌不过瘾,提上一大包钞票到广州赌,赌一猴屁股精光回来,把汽车压上继续赌,最后死在了抓赌逃跑路上失手摔下楼。出葬那天,京城中央大道的警察震惊地看到,黑色奔驰一辆接一辆向西朝八宝山方向开去……活的任性,死的风光。

           ……

           细细读着张辛欣的《我》,文字描绘出画面的质感,仿佛拍电影的镜头一个个晃过,自我毁灭、自我救赎,似乎荒唐,似乎戏虐!但如果把这一切经历放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却原来那么真实地存在过、发生过。

           回望张辛欣的一生,同样充满了传奇。

           她曾在贵族幼儿园寄宿,也曾在平民胡同小学就读,初识了“特权阶层”和“胡同文化”;她曾于文革中参与红卫兵抄家、串连、体味了文革的荒谬和血腥。她曾在北大荒当知青,后又在湖南当女兵,出生入死、挥洒激情;新时期到来,她执着个人奋斗,万里挑一,终于进入高等学府。她的个人情感亦坎坷跌宕:初恋情人已为人夫;外省丈夫借她做跳板进京再与她反目,海外漂泊之后,终成就轰轰烈烈的跨国婚姻。

           “不驯服,不安分!”她像一个狂风骇浪之上走钢丝的人。但,她没有跌下去,于是成就了《我》。

           《我》从少年写到成年,书中叙述的语言也尽显迥异之处。儿童篇,用儿童式的语言;少年篇,又变成了少年的文字。之后随着年龄增长,语言的表达也跟着变化成长,而作者本人旁白式的总结叙述饱含了那个年代那个年龄阶段人的沧桑。这种风格,一路把读着带入到了故事的情境里,不知不觉跟着一个小女孩慢慢长大。

           张辛欣说,很多年,半夜醒来。她都不知自己身在何方。默看窗外的天,一样的夜,一样的黑,想起少年农工“北大荒”时期半夜醒来,在黑夜中,她也如此自问。

           最终,她选择对自我放逐,一路默默写,一路暗暗疑问,那些经历过的几乎所有的场景,几乎所有的,再回首,已然不存在了,最终以沉淀在记忆鸿沟的方式,宣告生命曾鲜活来过。

           就是这样,在一遍遍写的过程中,回到过去,发挥过去,对残酷的,贫困的,血腥的,不堪的自己的过去做清算,竟也写出了感激。于是不由不骄傲,活过那么多,《我》是那么丰富,也是值得!

     

     

    书共读:

    《我》

     

     

     

     

     

     

宁波市甬江大道1号 宁波书城8号楼6楼(31504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许( 浙)字33号 浙ICP备1106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