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好书任务”随笔 |《酥油》:一盏酥油灯,一世温暖情

您当前的位置 :宁波出版社 > 本社新闻 正文

2017-08-01
  •  

    7月的“十本好书任务”随笔

    一个关于爱与勇敢的故事

    在那片让人不自觉敬畏

    荡涤灵魂的土地

    一个拥有着纯净心灵的人

    执着坚守她的信仰

     

    【一盏酥油灯,一世温暖情】

    ——读《酥油》有感

    文| 傅柳静

           西藏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内心的向往之地,异域的风情,绝美的景致。阅读西藏主题的书籍,一次次打开我的视野,然这一本《酥油》,却让我读到了另一种西藏之情。感动的不仅仅是文字中描述的故事情节,感动的还有文字以外,这位身体力行的安徽女子——江觉迟,即本书的作者。

           这是一部小说,故事中的梅朵老师与助教月光的爱情虽然是虚构的,但这又是一部完全的纪实作品,作者带着对西藏的向往之情,接受一位来自藏区草原喇嘛的邀请,前往麦麦草原教授孤儿。从此,她的命运改变,与西藏结下割舍不断的情结。

           如果说一开始对西藏是怀揣懵懂的热情,那么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几番进藏出藏,在江觉迟的心里留下的却是深刻的大义之爱。她的热情换化为坚毅的信念,责任与无私的奉献,以己之力,去救助那一双双闪烁着渴望的眼神,撑起藏区孤儿人生的希望。

           西藏那么远,这让第一次进藏的姑娘在几天的时间里,几乎坐遍了所有的交通工具,先坐火车,再坐汽车,坐拖拉机,坐摩托车,还要骑两天的马,最后步行大半天,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几乎与世隔绝的麦麦草原。

           江觉迟也是普通的女子,即便心中怀揣美好的梦想,但当激情在无休止的跋涉中,也会渐渐被消磨,特别是当她看到自己将要任教的孤儿学校其实就是多农喇嘛自家的一座土坯碉楼而已,孤儿们一个也不见。而喇嘛的这座碉楼,亦是废弃已久。

           “黏土与沙石混筑的三层房屋,经年风雨早已把墙体表层侵蚀过半,随处可见沙石剥落后形成的斑驳伤痕。那墙体下方,遍地油麻藤密布如网。一些藤条沿着碉楼墙体奋勇爬上二楼,钻进破碎窗框里,几只小鸟不时钻进钻出,麻雀呢还是画眉?它们却在叽叽喳喳地吵闹个不停,全然不在乎我们的到来?”

           客观现实——无法入眠,无法洗浴,饮食不调,生活习惯不适应,这些曾让入藏之初的江觉迟打过退堂鼓,她想不辞而别。可当她晨起准备离开之时,望着帐篷外面一群言语不通、却眼神充满期待的藏族孩子们,江觉迟的心瞬间软了。为了孩子,她选择了留下。从此五年青春飞驰在这片藏区深处的草原。

     

     

           《酥油》故事从此开始,江觉迟化身成为梅朵老师,她学会了骑马,和助手月光跑遍每一个牧场,捡回一个个孤儿。

           其间,一路坎坷。在寻找孤儿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泥石流,遇到雪崩,遇到山洪……每一次脱险,却更坚定她坚持下去的决心。

           她的身体遇到极大的挑战,心脏扩张很严重,天天作痛,长期高原饮食不适,导致她有严重的胃病,甚至吐血。贫血也一天天折磨着她,让她怕冷得厉害。

           一桩桩,一件件,历经磨难,饱受精神煎熬,江觉迟依然坚持了5年之久,直到身体无法再允许她继续待在高原才不得已离开。

           为什么能坚持那么久? 江觉迟说,这里的人感动着她,内心的信念驱使着她,还有曾为教师的父亲的遗愿鼓励着她。最难的时候,她记起的是父亲的那句话:“要做,就把它做好,不要放弃!”

           一个花样年龄的女子,为信念孤身一人在草原教授孤儿,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体验西藏的生活与深入西藏生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五年的时光一定也是孤寂的,在没有电的世界里,每一个清夜,唯有酥油灯相伴,记录下真实的西藏生活。

     

     

    延 伸 阅 读

     

    《酥 油》

     

    作者:江觉迟 

    出版年:2010年8月

    简介:

            作者江觉迟根据自己零五年后在藏区草原义工支教的经历,充满感情地写出了一个既绝望而又美丽的故事。书中的梅朵千辛万苦来到深山草原,把全部的热情和爱留在这里。从一个如花美眷成为一个百病缠身的女子。为了那一个个寻找出来的孩子,为了那斑驳残破的碉楼学校,为了给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一个庇护所……

     

     

宁波市甬江大道1号 宁波书城8号楼6楼(31504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许( 浙)字33号 浙ICP备1106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