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师管带

您当前的位置 :宁波出版社 > 图书展示 正文

2017-06-13
  • 《水师管带》 邹元辉 著
    宁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导语

          海陆风云激荡,港湾硝烟弥漫。

            一生儿女柔情,一世家国恩仇。

            宵衣旰食,扶大厦于将倾,英名标青史。

            踌躇满志,驾战舰驱虎狼,威名震寰宇。

            错综复杂的迷局,铸船点将的豪情,铮铮铁骨的忠诚,力挽狂澜的壮志。

            十九世纪末的大清帝国,外有列强觊觎,内有盗寇侵扰,宁波市镇海贵驷憩桥人贝锦泉带领四方勇士,驾轮御寇击匪,一战成名。在内忧外患之下,左宗棠、沈葆桢、贝锦泉力排众议,呕心沥血数载办船政,只为制造中国战舰。

            邹元辉所著的《水师管带》,透露出来的“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是很明显的。作品没有孤立地写发生于自己家乡的一段历史,而是试图以宏阔的视野、缜密的结构、细腻生动的笔触,全方位描绘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大清帝国广阔社会生活图景及走向衰落的必然趋势。 
            本书用不同人物的命运抗争代替大事件的抽象,来重现历史的丰富,折射出风云变迁的历史曾有的难忘,完整地展现出中华儿女抵御外侮、精忠报国,并在爱国精神、英雄主义和人世常情的纠结中,把个人英雄主义与国家软弱、权贵荒谬这对矛盾交织在一起,在展现雄壮、阳刚与悲怆的场景中,引导读者体味历史的苍凉,唤起读者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

    作者简介

            邹元辉:1970年12月生,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员工。2011年省作协签约作家,首批浙江省青年作家人才库成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级研讨班学员,镇海区互联网文化协会会长、镇海区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历史小说《雄镇海战》《水师管带》。

     

  • 购书电话:0574-87736120
    本社图书可在以下网店购买: 京东网jd.com   浙江省新华书店   当当网   亚马逊   博库网 宁波出版社淘宝书店  

内容提要

  •         十九世纪末的大清帝国,外有列强觊觎,内有盗寇侵扰,宁波市镇海贵驷憩桥人贝锦泉带领四方勇士,驾轮御寇击匪,一战成名。在内忧外患之下,左宗棠、沈葆桢、贝锦泉力排众议,呕心沥血数载办船政,只为制造第一艘中国战舰。

            邹元辉所著的《水师管带》是一本以贝锦泉成长为中国第一艘战舰水师管带为主线的爱国主义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贝锦泉向外国人学习驾驶轮船的经历;展示了宁波商人自筹经费,买轮船击盗御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小说更用重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贝锦泉、左宗棠、沈葆桢等面对窘境,排除万难,多方斡旋,合力制造第一艘中国战舰的心路历程。故事中穿插了激烈惊险、硝烟四起的海战场景,展现了家国情仇的壮志豪情。

            本书在宽广的历史视角中,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用不同人物的起伏命运代替大事件,重现风云变迁的历史,完整地展现了中华儿女打击东海盗匪,护卫商船及御敌卫国、不甘外侮的精神,建构起主流意识和大一统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目录

媒体推荐

  •                 序

            这是一篇迟到的序。

    曾经是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学员的邹元辉,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他志向大、目光远、有劲头,但立足本土,放眼全国,不好高骛远。他善于从镇海的历史中找寻创作的素材与主题,多年来勤勤恳恳,终于集腋成裘,渐渐地放射出了一些应有的光彩。这不,他的第三部作品就要出版了,请我写序,我很有些犹豫。

            说实话,面对中国近代历史之波澜壮阔,我很难说自己有多少真正的理解,因为,我对历史的理解,基本上是建立在书本、电影、戏剧之上的。但有件事情触动了我,那源自一次随大流的外出参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到过一次镇江,在那破旧但不失巍峨的焦山古炮台上,听着当地人对鸦片战争期间清兵抵抗外敌的解说,听说其中的战士有许多是蒙古族的,出生于内蒙古的我这才感觉到鸦片战争以来的这段历史离自己是如此之近。

            事实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深深地震动了全世界的。中国人民在这个大历史中,曾经付出了许多许多,并且为人类社会的前进提供了不少弥足珍贵的经验,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都曾高度重视。比如,恩格斯在1857年撰写的《波斯和中国》一文中就对我国的这段历史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他说:“中国的南方人在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那种狂热本身,似乎表明他们已觉悟到旧中国遇到了极大的危险;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是的,我国有着非常长的海岸线,海防历来关乎国家兴亡,恩格斯说的“中国的南方人在反对外国人的斗争中所表现的那种狂热”,应该对我们理解《水师管带》是极有指导意义的。

            邹元辉的长篇历史小说《水师管带》透露出来的“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是很明显的。作品没有孤立地写发生于自己家乡的一段历史,而是试图以宏阔的视野、缜密的结构、细腻生动的笔触,全方位描绘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大清帝国广阔社会生活图景及走向衰落的必然趋势。通过作品,我们固然看到了战事的风起云涌,看到了勇士们的慷慨赴死,但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处于这幅社会图景核心的,还有一些极为斑斓错综的怪现状。一方面是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另一方面是在如此困境之下,以慈禧、恭亲王等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却在进行着诡谲多变的内斗。同时,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以左宗棠、沈葆桢、贝锦泉等为代表的爱国将士,他们有着热血沸腾、报效祖国的激荡情怀。特别鼓舞人心的是,作品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还原了制造中国第一艘战舰的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程。当前,我们正处于走向海洋大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强健海上力量,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利益、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的一个紧迫课题,邹元辉把自己的历史题材小说与当前中国面向海洋的战略构想联系在一起,显现了他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小说的开始,我们看到,祖国的疆域在没有外敌侵扰的时候,曾经是那样的迷人、安宁:位于浙东的镇海口天空湛蓝如画,一堆堆舒卷白云如烟飘逸,层层叠叠的江浪簇拥着涌向岸边,轻吻堤岸后悄然隐去,只留下一道长长的吻痕。只有挟裹着潮湿海腥味的季风掠过堤岸,逍遥自在地向城内荡去……哪想到,这平静里正潜藏着危机。作品着力以十九世纪末宁波市镇海贵驷憩桥人贝锦泉的成长为背景,选取中国人合力打击东海盗匪、护卫商船,奋发图强、白手起家制造第一艘中国战舰以御敌卫国为主线,将宏大叙事全景描写,与细腻生动的笔触结合起来,将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结合起来,反映了宁波商人敢为天下先,自筹经费买轮船击盗御敌的历程。作品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左宗棠、沈葆桢、贝锦泉等将士,面对制器不备、装备窳劣、筹费不裕的窘境,毅然排除万难制造第一艘中国战舰的艰辛,凸显了将士的悲壮爱国情怀。

            好的小说历来是要讲究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有机结合的,《水师管带》尽量避免简化后单薄又枯燥的历史教化语汇,而是开放创作思维,在把握“小”“细”“碎”的同时,打通了“大历史”和“小细节”之间的壁垒,使宏大叙事和细节的铺陈相得益彰,不但没有模糊历史群像的象征意义,反而让一个个历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血肉丰满,让人物、故事和历史浑然融为一体,从而使遥远、抽象的历史渐渐有了人性的温度。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靠细节和人物行动的具体性获得认知、共鸣和情感体悟,使这一段段历史具有了更加真实的现场感。

            《水师管带》用不同人物的命运抗争代替大事件的抽象,来重现历史的丰富,折射出风云变迁的历史曾有的难忘,完整地展现出中华儿女抵御外侮、精忠报国,并在爱国精神、英雄主义和人世常情的纠结中,把个人英雄主义与国家软弱、权贵荒谬这对矛盾交织在一起,在展现雄壮、阳刚与悲怆的场景中,引导读者体味历史的苍凉,唤起读者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事实上,这种努力完全可以与民族精神、国家共同意识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看待。我们看历史就是在看自己的未来,我们看历史就是在吸取力量,如果作品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那作品就是成功的。以此衡量《水师管带》,应该说,邹元辉的努力是值得的、成功的。

            是为序。

                      梁鸿鹰

                      2015年元月4日夜,北京德外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初二,挟裹着潮湿海腥味的季风掠过浙东镇海口江面,伴随着层层叠叠的江浪涌向岸边,给冷傲的堤岸留下一道长长的吻痕。

            “借光,借光。”

            几个渔民抬着用粗毛竹制成的“蟹浦船鼓”向“石道头”码头走来。有客商认出走在前面的正是宁波北号船主董沛,他那艘满载南洋上等木材的大船已在靠岸中,于是纷纷拱手祝贺:“董爷,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董沛拱手答谢,原本细眯着的眼睛此时弯成了两道缝。

            一进码头,渔民旋即竖起“董”字大旗。只见鼓、唢呐及锣钹等准备就绪,领班手一扬:“开船!”

            “好咧——”

            六个腰上系鼓的渔民钻进“蟹浦船鼓”,挎上连着船身的粗布带,随着一声浑厚粗犷的号子声,唢呐、锣钹同时响起,渔民们直起身,开始步调一致地敲打起鼓来。顿时,船随鼓声的节奏前后波摆,仿佛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劈波斩浪奋勇前进。

            鼓声一响,码头涌来不少看客。人群中四名手提竹篮的少年很显眼,身穿打着各色补丁的灰短褂,腰系草绳。只听嘴角有颗黑痣的少年揉着瘪肚对身边的高个子少年嘟哝:“贝哥,我好饿。”

            贝哥叫贝锦泉,十四五岁模样,挺鼻阔嘴,古铜肤色,一根粗辫在脖上足足绕了两圈。望着不远处的地上放着的几篮糖馒头,他也情不自禁地咽了咽口水。

            “想吃馒头?”身后的屠才友突然伸过脖子轻声问道。

            贝锦泉转脸还没开口,屠才友鼻翼一抽,两道清涕像两条矫健的白龙,倏地窜进了鼻孔。只见屠才友喉结上下一滚,“咕咚”一声咽下后,贴过身子一脸坏意地追问:“贝哥,要不先弄两个解解馋?”

            仪式没结束,船主怎么可能散发馒头?贝锦泉局促不安地扫了四周一眼,悄声反问:“行吗?”

            屠才友挤了一下眉眼,轻拍胸脯打包票说:“看我的。”

            话音刚落,站在后面的沈仁发伸手一把按住屠才友的肩膀,双眉紧蹙,浓浓“川”字透出与年龄不相吻合的历练与老成。他压着嗓音提醒:“这可不比地里偷瓜,处处是眼睛,别惹麻烦!”

            屠才友歪着脑袋不屑地说:“去,我什么时候惹过麻烦?”说完,转头在孙晓云耳边悄声嘀咕了几句。两人把竹篮托付给贝锦泉和沈仁发后,孙晓云先悄无声息地离开,屠才友则蹲下身子,从口袋摸出一根灰线,一头绑在脚腕上,一头绑在小石子上,然后捏着小石子径直向最近的那篮糖馒头走去。

            背手站在“董”字旗下的董沛见有人上前,指着屠才友喝道:“闪开,快闪开!”

            屠才友却没知觉似的,神情恍惚地继续朝前走。董沛只好上前伸手阻拦,可还没等他发话,面前这个拖着鼻涕的冒失少年却开口问道:“你是谁?”

            董沛正准备呵斥,拖涕少年却抢口惊叫:“啊,是土地爷,小的给您老磕头了。”说完,跪在冰硬的青石上连磕了三个响头。

             P3-4

  • 宁波出版社
宁波市甬江大道1号 宁波书城8号楼6楼(31504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许( 浙)字33号 浙ICP备11060964号